论文模板

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

唐江华[1]

(农工党南宁市委,广西南宁530022

摘 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近年来,南宁市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参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提高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必须在营造制度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方面上下工夫。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党派;途径;能力

 

在当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特别是重大公共政策的提出、制定和实施,更是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使公共政策的提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群体和政党的不同利益,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而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让社会不同群体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不断完善公共政策民主参与机制,对于提高公共政策制定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将民主党派定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格局中的参政党,赋予其“一个参加、三个参与”职能,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民主党派虽然不直接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是作为具有“一个参加、三个参与”职能的参政党,在当前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必然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监督实施联系在了一起。

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看,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发挥民主党派作用,是在国家政治体系和政党制度框架内实现,社会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民主党派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

从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上看。新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91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了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2005218,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参政党功能赋予了新内容,各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等途径,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以进入新世纪近十年来南宁市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为例,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不断增强和产生实效。

二、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和确定

目前对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能力评价体系建设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相关的学术成果还很少。构建科学规范的、可操作的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能力的评价体系,既是新时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期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 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本文将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大小的评价体系的要素分解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积极性评价体系”、“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能力承载体系”和“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民意评价体系”四个构成要素。如图1

              

 

 

 

 

 

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能力承载体系

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成果转化评价体系

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效果评价体系

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积极性评价体系

民主党派市级组织参与公共政策

能力评价体系

1市级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效果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20101月,笔者以电子邮件、座谈交流和面访等方式,向浙江大学MPA硕士研究生班部分同学、南宁市民主党派机关部分机关干部和农工党南宁市级组织部分骨干党员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截至201035号,共收回调查问卷82份,回收率为82%,其中有效问卷为77份。调查问卷如表1

  1 最能反映市级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大小的评价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选择请打“√”

               

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积极性评价体系

1.每年在各级人大、政协提交议案、提案的数量

 

2.中共与民主党派举行召开座谈会、通报会的次数

 

3.完成调研报告的数量

 

4.提交社情民意信息数量

 

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成果转化评价体系

5.议案、提案被立案

 

6.被评为优秀议案、提案

 

7.专题调研报告、社情民意被采纳

 

8.被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

 

9.提案、议案、建议、调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各类政策文件或被采纳落实

 

10.被评为参政议政先进单位或先进个人

 

11.引起各级党政领导重视

 

 

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能力承载体系

12.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数占成员总数比例

 

13.党派是否成立有专门从事参政议政的机构和人员

 

14.党派为开展参政议政所需的经费是否有保障

 

15.党派是否建立参政议政人才队伍和相关制度

 

16.当地是否制定出台了与党派协商的制度、措施

 

17.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途径是否建立“绿色”通道

 

18.政府部门任职的副处级领导数量

 

19.特约人员数占总数比例

 

20.与政府对口联系部门座谈、交流、调研情况

 

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效果评价体系

21.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评价

 

22.对口联系政府部门的评价

 

23.政协部门的评价

 

24.党派上级组织的评价

 

(二)通过隶属度分析来确定评价体系

为了深入分析各位调查对象对理论遴选评价指标的总体看法,我们以回收的77份有效调查问卷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把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X}视为一个模糊集合,把每个指标视为一个元素,对每个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假设在第i个评价指标Xi上,调查对象选择总次数为Mi,即总共有Mi位调查对象认为Xi是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能力大小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为:Ri=Xi/77

Ri值很大,表明该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糊集合,即评价指标 在评价体系中很重要,可以作为一个正式评价指标;反之,该评价指标有必要予以剔除。将隶属度低于0.3512个评价指标(“议案提案被立案”、“专题调研报告社情民意被采纳”、“被评为参政议政先进单位或先进个人”、“提交社情民意信息数量”、 “党派是否成立有专门从事参政议政的机构和人员”、“特约人员数占总数比例”、“党派为开展参政议政所需的经费是否有保障”、“党派是否建立参政议政人才队伍和相关制度”、“当地是否制定出台了与党派协商的制度、措施”、“党派上级组织的评价”、“对口联系政府部门的评价”、“政协部门的评价”)剔除,其他12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能力评价体系。见表2

2 市级民主党派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能力评价体系

Ri值的大小排序

         

1.提案、议案、建议、调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各类政策文件或被采纳落实

2.被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

3.引起各级党政领导重视

4.被评为优秀议案、提案

5.每年在各级人大、政协提交议案、提案的数量

6.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评价

7.完成调研报告的数量

8.中共与民主党派举行召开座谈会、通报会的次数

9.政府部门任职的副处级领导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