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学习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克琴;

    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存在有机结合的逻辑必然,能够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层面赋能乡村振兴。要突出党建引领,强化数字乡村建设组织保障;做好统筹规划,明确数字乡村建设整体思路;推进设施升级,筑牢数字乡村建设网络基础;健全数字治理,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综合效能。要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025年01期 v.36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特别策划·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文化遗产视野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四个维度

    翁淮南;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式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机制。北温带五大文化带孕育的农耕文明体系,自殷商甲骨文“中”“国”空间认知肇始,经秦汉郡县制的地缘整合、隋唐都护府的边疆治理直至元明清行省制的制度创新,构建起动态平衡的疆域治理体系,其内在聚合逻辑与西方分治传统形成结构性差异。玉礼制度通过红山至良渚的器物传播完成礼制统一,龙图腾历经查海石龙到宫廷龙纹的八千年形态嬗变成为精神纽带,汉字“书同文”传统依托《史记》《春秋》等史学经典塑造集体记忆,以此共同构成文化认同的核心支柱。历代王朝通过“天可汗”体系、改土归流等策略推进政治整合,至清朝“长城内外皆一家”,标志着传统天下治理范式的成熟。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地理环境、文化基因与治理智慧等诸多要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呈现的“多元聚合—动态平衡—创新转化”的演进路径,不仅为多民族国家治理提供历史参照,更以文明存续的“中国范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

    2025年01期 v.36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五个认同”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理论析

    龚万达;张艳利;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通过国家认同,促进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升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脉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其组织优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整合机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举措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2025年01期 v.36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辩证唯物主义底蕴

    崔治忠;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习近平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制定施政方略,深入推进各方面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遵循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要求立足实际,提高认识,科学制定政策和推进工作;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强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开创美好未来、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5年01期 v.36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叙事

    耿百峰;

    从理论叙事的维度,探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在理论引领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优势话语体系,打破资本主义现代性神话及其文明形态的话语霸权,具有重要意义。从叙事前提、理论根源、理论内涵、理论贡献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共同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蕴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文明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注入理论伟力。在人类文明的恢宏画卷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叙事资源,而且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话语革命。

    2025年01期 v.36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统战理论与实践

  • 中国古代联盟的历史形态和基本范型(下)

    李小宁;路璐;

    秦汉以降,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都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格局下联盟的范型从“攻伐联盟”向“共治联盟”复归,主要用于处理中央王朝同边疆民族地区政权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帝王统治联盟”。形态主要有三种:缓辔羁縻、和亲联姻与崇释兴教。“羁縻”是在维护大一统格局的前提下,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出发,设立与中原有别的行政单位,给予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以建立中央王朝皇帝与边疆民族首领的政治联盟。“和亲”和“联姻”都是大一统封建王朝通过姻亲关系同边疆民族首领建立联盟,以期安边固疆的政治策略。“崇释兴教”是封建帝王通过藏传佛教同蒙藏僧俗贵族结成联盟,以实现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这些古代联盟策略中蕴含着当代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策略同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相结合的文化交汇点。

    2025年01期 v.36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新时代健全和落实高校统战工作机制的路径探析——基于对全国100所高校调研的分析

    姚跃传;任修霞;

    健全和落实高校统战工作机制不仅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同时也能推动高校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对全国100多所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高校统战工作机制还存在建设不平衡、落实不够到位、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要加强党对高校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高校有关部门联动,不断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机制。

    2025年01期 v.3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架构的系统凝合

    李勇;

    在中国治理体系架构中,中国式现代化属于目标性和路径性架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国家治理的战略目标和科学路径;统一战线属于力量性和手段性架构,是最大限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凝合于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征程,以党的领导引领政治方向、以运行效能检视执政能力、以根本属性印证发展思想。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以构建科学的治理体系为标志的使命性治理中,以民族复兴梦想聚焦使命任务、以建构治理体系挖掘内在动力。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以命运共同体为指向的共识性治理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梦共识,以世界大同美好愿景倡导命运与共理念,二者在复兴筑梦共同使命的架构下实现了系统凝合。

    2025年01期 v.36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政党制度研究

  • 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科建设的探讨

    梁晓宇;吴有海;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科建设关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关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统一战线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科建设应与统一战线学研究共同发展。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学科属性,健全学科支撑体系,优化学科建设环境,加强学科共同体建设。

    2025年01期 v.36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内涵、原则与路径

    朱磊;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就是要阐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成逻辑的内生性、本质特征的人民性、组织结构的科学性、价值意义的世界性。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应坚持政治性原则,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相符合;坚持实践性原则,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动实践相一致;坚持系统性原则,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系统集成相契合。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要进一步深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思想价值,推动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不断创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表达形式。

    2025年01期 v.36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民族研究

  • 交融式发展——岭南铜鼓类型及关系研究

    梁燕理;

    岭南铜鼓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八大类型铜鼓在岭南均有发现。通过对比分析岭南出土的各类型铜鼓的空间分布、形制纹饰和梳理各类型铜鼓的发展关系发现,岭南铜鼓发展主要有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万家坝、石寨山型铜鼓从云南传入岭南并本地化;第二阶段,在早期铜鼓基础上创造了冷水冲型铜鼓,几乎同时创造了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三者相互影响、借鉴和交融,铜鼓的发展在岭南达到鼎盛;第三阶段,在冷水冲型和灵山型铜鼓的影响下创造了西盟型铜鼓,并向西南和东南亚地区传播和发展,遵义型和麻江型也从冷水冲型铜鼓发展而来,逐渐由岭南向西北和西南转移,并活态传承。铜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岭南的交融式发展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2025年01期 v.36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中华文化与文明互鉴

  • “两创”视域下社会组织数字化传承儒家文化的创新探索、实践困境及破解路径

    杨伟伟;周姝含;

    在数字文明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社会组织作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对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儒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探索,构建了儒家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催生儒家文化数字化保护新模式,营造了儒家文化数字消费场景,探索了儒学数字公益教育,推动了儒家文化国际化传播。当前,社会组织数字化传承儒家文化还面临着技术、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困境。社会组织数字化传承儒家文化应进一步强化技术引导,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组织数字化传承儒家文化的制度体系。

    2025年01期 v.36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苏轼“东坡体”的创就与影响

    王文华;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千年难遇的通才巨匠,苏轼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响很大。以苏轼别号命名的“东坡体”,不应只局限于诗,而应拓展到词、文、书、画,乃至美食、养生、处世哲学等其他方面。本文借助诗学中的“活法说”理论,对“东坡体”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对“东坡体”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细分探究,并详细论述“东坡体”在宋、辽、金、元、明、清时期享有的悠久传播、影响和接受史。

    2025年01期 v.36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观察与思考

  • 公共图书馆视角下数字出版物呈缴的优化路径

    罗瑜;

    随着数字出版物数量日益增长,人们对数字化阅读的需求逐步增强。做好数字出版物呈缴工作对国家文献资源系统性保存、推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公共图书馆的视角,我国数字出版物呈缴还面临相关制度有待完善、出版单位呈缴成本较高、呈缴方式较为烦琐以及馆社间出版物数字版样本共享存在壁垒等困境。要通过建立健全数字出版物法定呈缴制度、搭建数字出版物呈缴平台、加强基于授权机制下的馆社合作以及开展关于数字出版物呈缴的专业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升数字出版物呈缴工作实效。

    2025年01期 v.3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卷首语

    本刊编辑部;

    <正>日月复开元,天地万象新。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编辑部全体同仁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本刊发展的领导、专家、广大作者和读者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回首2024年,很不平凡。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迎难而上、同心奋进,以勇气和实干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共享祖国荣光。我们正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阔步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2025年01期 v.3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稿约

    <正>《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是广西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统战理论研究学术期刊,1996年6月创刊,1998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具有ISSN/CN标准刊号,在国内政治类刊物中享有良好的声誉。本刊以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研究为关注重点,兼顾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领域的理论研究,着力突出统战性、理论性、宣传性、地方性办刊特色,力求动态反映和深度研究并举,强化刊物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开设的主要栏目有:特别策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统战理论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政党制度研究、民族研究、中华文化与文明互鉴、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观察与思考等。本刊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惠赐稿件。

    2025年01期 v.36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